15位浙大人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发布时间:2020/6/9
近日,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奖励大会在京隆重举行。
10个团队荣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牌
28名科技工作者荣获创新争先奖章
258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创新争先奖状
根据不完全统计
共有15名浙江大学教师和校友
其中4位浙大人荣获创新争先奖章
11位浙大人获得创新争先奖状
冯江华
现任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科技部重点领域“列车网络控制与信息系统创新团队”负责人,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负责人。1982级电机(本)、1986级电机(硕)。
冯江华深耕轨道交通电力传动和控制工程领域30年,持续推动列车“动力心脏”和“控制大脑”技术升级换代,建立了该领域“研制一代、储备一代、探索一代”创新生态和创新能力,为我国电力牵引与控制技术实现从追赶、并跑到领跑做出突出贡献。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及省部级科技项目18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万人计划;获全国发明人物特等奖、詹天佑大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湖南光召科技奖、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等荣誉。
李兰娟
著名感染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70级临床医学。从事传染病工作40余年。创建独特有效的李氏人工肝系统,显著降低肝衰竭病死率;微生态调节保护人体健康,引领国际微生态发展。领衔团队创建传染病防治中国模式,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展现中国力量,WHO评价堪称国际典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是目前高等教育系统、卫计委唯一获此荣誉的团队。她曾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中央电视台年度科技创新人物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李兰娟院士主动请缨去武汉救治危重症患者,始终坚守在抗疫第一线。
金黎平
马铃薯遗传育种专家。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为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马铃薯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和国家薯类作物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980级农学(本)。
金黎平从事马铃薯遗传育种学与种薯快速繁育技术研究工作30多年。常年带领团队奔波在科技扶贫第一线。协助有关部门制定了《全国马铃薯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和产业发展意见》,帮助贵州省毕节市、河北省张家口市、山西省吕梁市岚县、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乃县等制订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助力产业扶贫,开辟了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相结合的新路子。2016年获得国际块根块茎类作物学会终身成就奖,2017年获“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2019年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焦宗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院长,机载系统创新中心主任。液压传动及控制1981级(本),液压传动及气动1985级(硕),流体传动及控制1988级(博)。
长期从事飞机高可靠液压系统、高效刹车和负载模拟器等方面研究,解决飞机控制与着陆重大安全及试验瓶颈问题,成功应用于多项国家重大工程。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教育部自然一等奖1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项,发明专利59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本,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飞行器流体动力控制与操纵”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王浩
水文水资源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兼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等职。2015年受聘为浙大求是讲座教授,加盟浙大建筑工程学院。
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在1999年创新提出“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科学确立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模和全国水资源总体配置方案,并稳步实施;主持完成了国家第一个节水型社会建设方案和第一个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方案编制,并构建成套技术规程;创建了复杂水利水电工程群联合调度、长距离输水工程污染应急处置,海绵城市建设等成套理论与业务化技术,全面支撑长江上游特大水利水电工程群等的运行调度、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运行和全国海绵型城市建设。发表论文450篇,出版专著36部;获全球人居环境绿色技术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中国图书奖1次,省部级特等、一等奖22项,其他科技奖励10余项;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王岳飞
国家一级评茶师。现任浙江大学茶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茶叶1986级(本)、茶学1992级(硕)、茶学2001级(博)。
一直从事茶相关教学、科研开发、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工作。主要从事茶叶生物化学、天然产物健康功能与机理、茶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研发成功茶终端产品30多种,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著作10余部,获国家发明专利多项。获首届中国茶叶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茶叶学会青年科技奖,是首届中华茶文化优秀教师、全国大学生茶艺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015浙江大学永平杰出教学贡献奖、首届杰出茶人奖、首届国际杰出茶人贡献奖等获得者。
主讲的《茶文化与茶健康》入选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我最喜爱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中国大学素质教育精品通选课”,听众2000多万人次。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做茶文化、茶科技、茶健康公益讲座500多场,直接听众20余万。
孙斌勇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99届应用数学(本)。2004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年在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开展博士后研究。2005年底起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工作。
长期从事基础数学研究,在李群表示论、自守形式和朗兰兹纲领,特别在典型群无穷维表示论、L-函数及其相互联系的基本问题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2014年获获“陈嘉庚青年科学奖”、2016年获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担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二届委员。
严建华
现任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浙江省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长、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常务理事。电厂热能动力工程1978级(本)、工程热物理1982级(硕)、工程热物理1987级(博)。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专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长期致力于可燃废弃物的高效清洁能源化利用研究,围绕固体燃料的高效清洁能源化利用、污染控制、燃烧检测和诊断及优化运行,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纵向和企业横向合作项目,建立了废弃物中不同组分的热转化动力学数据库,研发的循环流化床焚烧发电技术和污泥搅动型间接热干化焚烧集成技术,解决了高水分、低热值生活垃圾和污泥清洁焚烧的国际性难题,实现了二恶英排放优于最严格的欧盟标准,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技术成果获得了成功的产业化,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建立了国内首家列入联合国环境保护署实验室目录的二恶英分析实验室。2项核心专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发表SCI论文356篇,EI论文57篇,授权发明专利67项,出版中英文专著8本,主编国家/行业标准、导则和指南5项。作为团队共同带头人,获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作为第一完成人和共同负责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何祖华
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兼上海市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政协委员,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等。农学专业1979级(本),植物病理学专业1992级(博)。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抗病信号转导、功能基因和信号途径互作。主要研究模式植物(水稻和拟南芥)抗病调控基因的克隆与信号转导, 重点研究水稻对真菌病害(稻瘟病和纹枯病)和拟南芥对水稻病害非寄主抗性的调控机制和信号途径,尤其是作物广谱抗病的基因及其分子机制;植物抗病(SA,JA途径)与发育(GA和auxin)和逆境信号间的cross-talk,逆境信号记忆机制;水稻重要农艺性状功能基因及其对田间(基础)抗病性的调节,并致力于广谱抗病和高产水稻资源的创造,目标是高抗与高产性状的协调与平衡。在广谱抗病机制与育种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了抗病与产量性状互作的创新研究领域。
宋征宇
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长征七号控制系统副总师,载人航天“神箭”控制系统副总师。1988级工业电气自动化(本)。
长期从事航天控制基础理论研究与新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先后参与了中国载人运载火箭、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和中国重型运载火箭等的研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可靠低成本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设计、重复使用运载器技术等。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曾获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个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等荣誉,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委员,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张建锋
现为阿里巴巴合伙人,任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总裁、阿里达摩院院长。1994级计算机,曾于浙江大学光学仪器厂工作,2004年加入淘宝并曾担任多个管理岗位,先后领导淘宝技术部、B2C开发部、Alibaba.com中国事业部、本地生活服务、1688.com和天猫。于2016 年4 月至2019年12月担任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于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担任中国零售事业群总裁,此前担任淘宝网及无线事业部总裁,自2018 年11 月起担任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总裁。2017年达摩院创立之际出任院长,致力于探索科技未知,以人类愿景为驱动力,开展基础科学和创新性技术研究。
周雪平
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教授。1992年至1994年在浙江农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出站后留校任教,曾历任浙江农业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书记、院长等职。
长期从事植物病毒病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重大课题。首次发现植物病毒种间基因组重组可以产生新病毒。系统调查了我国双生病毒的发生分布,鉴定了41种双生病毒,其中31种为新种;明确了双生病毒及卫星DNA在致病中的作用,阐明了双生病毒及卫星DNA的致病机理;发现双生病毒与传毒介体烟粉虱之间存在互惠关系并阐明了互惠关系的分子机制。制备了40多种重要作物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创制了病毒快速检测技术及检测试剂盒并已广泛引用于水稻等作物病毒病的早期诊断、监测预警与防控。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先进个人并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2017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胡海岚
现任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医学院双聘教授,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毕业于北京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冷泉港实验室博士后。2008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担任研究员。2015年加入浙江大学。致力于研究情绪与社会行为的分子与神经环路机制,近六年来在情绪的神经编码、抑郁症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及社会等级的神经基础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系统性原创成果。在Science、Nature、Cell、Nature Neuroscience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获得中科院优秀导师奖(两次)、明治生命科学杰出奖、赛诺菲优秀学者奖、第十二届中国女科学家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荣誉。
徐铭恩
杭州捷诺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任浙江省医学信息与生物三维打印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副理事长;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导。药学1995级(本),生物医学工程2000级(硕),生物医学工程2002级(博)。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人才,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首席科学家。
致力于生物3D打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面向生物3D打印研究与产业化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主持承担多个生物3D打印领域的国家重大任务,原创性的研发了高通生物3D打印、打印同步层析成像、高保真打印等关键技术,攻克了困扰生物3D打印研究与应用的核心技术瓶颈。主持研制了国际首台高通量集成化生物3D打印机,首台全自动生物3D打印机,多种全新分子结构生物打印材料,成功实现肝、皮肤、肿瘤等组织的批量打印生产和应用,相关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研发生产的生物3D打印机,占据近50%国内市场并销往海外;3D打印的肝组织、器官模型等个性化生物医疗产品被多家跨国公司应用,推动了组织器官修复、新药创制、化妆品开发等领域的研究与产业发展。
蔡秀军
著名外科学专家。现任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院长、主任医师。临床医学1981级(本)、外科学1990级(博)。兼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微创外科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临床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央保健会诊专家、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美国外科学院Fellow、英国皇家外科学院Fellow、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2012)、浙江省首批“特级专家”。
建立了腹腔镜刮吸解剖法肝切除术、腹腔镜下区域性肝血流阻断技术,在国际上完成首例完全腹腔镜下绕肝带法二步肝切除术,创建了国内首个微创医学学科。在SCI及中华系列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担任十余种专业杂志主编、编委,编写专著和教材10余部,授权发明专利9项,主持、参与制定操作指南5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浙江省科学技术奖重大贡献奖、吴阶平医药创新奖等。
据悉,全国创新争先奖于2017年经党中央批准,由中国科协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共同设立,表彰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重大装备和工程攻关、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科普及社会服务等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优秀团队。全国创新争先奖表彰周期为3年,包括为先进集体颁发全国创新争先奖牌,为先进个人颁发奖状,是仅次于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技人才大奖。本届评选还特别设立了“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专题,表彰为疫情防控斗争和决战脱贫攻坚作出重要贡献的科技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