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关注——省委书记车俊:高水平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

产业关注——省委书记车俊:高水平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

发布时间:2019/6/21

6月21日上午,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会在杭召开。省委书记、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车俊在会上强调,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构建区域创新体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提振民营经济的迫切需要。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决策部署,2017年浙江省全面启动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省委、省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做好谋篇布局,省市县各级联动、部门协同,各地党政主抓、合力推进,取得了集聚创新资源、助推产业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为全省“稳企业、增动能、保平安”,促进工业较快增长,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今年一季度“开门红”作出了重要贡献。




进一步准确把握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的重点任务



综合体建设是一项继往开来、在更高水平上推进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全新探索。我们要进一步提升认识、厘清思路、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坚定不移抓深抓实,高水平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加快从全面启动、重点突破向整体推进、全面发力迈进,不断提升“六个度”。





规划布局要更加科学,以不断提升综合体建设推进的时效度。要把握好进度和质量的关系,在规划谋划上下绣花功夫,谋定而后动,扎实有序推进综合体早日建成、早出实效。


一要对标对表加快规划建设。各地各部门要对照省委提出的“传统块状经济、现代产业集群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全覆盖”的决策部署,根据省政府确定到2022年建成300个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具体目标,把握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和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编制完善务实可行的综合体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推进计划,明确路线图、任务书和进度表,一体化部署、系统化推进省市县三级综合体建设。


二要加强与产业平台整合提升的衔接。产业是躯干,创新是魂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只有深度融入产业布局,才能形成综合体创新力与产业竞争力相通相融、神形兼备的共同体。目前随着浙江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加快推进,全省产业平台正处在整合提升、扩能升级的重要阶段,比如已批准设立杭州钱塘新区,还将打造宁波前湾新区、绍兴滨海新区、湖州南太湖新区,建设“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统筹整合各类产业集聚区。这些产业大平台调整,必然带来各类中小平台的联动调整,由此要求通盘考虑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各类创新平台规划建设与主体功能区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配套衔接,做到与高新园区、经开区、科技城、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等平台布局有机融合、梯度匹配。


三要注重规划建设的质量和实效。从深化供给侧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和推进综合体建设,不要盲目抢时间、赶进度,避免简单机械地对原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进行改造,克服重申报轻建设、重奖补轻实效的现象,着力在内涵品质提升上下功夫,做实技术研发、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板块,打造一批示范标杆型综合体,努力谋好建好用好综合体。





建设模式要更加多元,以不断提升综合体与当地实际的匹配度。全省各地区位条件不同、产业特性不同、要素禀赋不同,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综合体采用统一模式建设,要鼓励因地制宜、因业制宜,不拘一格探索多样建设方式。


各地实践探索出了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的典型模式。


一是探索政府主导推动模式,发挥政府统筹调动资源的优势,整合好区域内创新资源,特别是在引进名校大所等高能平台、高端资源方面主动出击,快速实现平台能级提升和新动能培育平台布局。当然,我们既要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规划制定、建设推进、资源统筹和管理指导等方面重要作用,更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日常运营等方面的关键作用,防止出现政府大包大揽、市场失灵缺位的现象。


二是探索公共平台提升模式,以原有公共平台为基础,结合产业规律和特点,拓展延伸创意设计、技术研发、技术交易、试验检测等专业化服务模块,推动原平台功能扩充、服务深化。不要在原有水平上简单拼凑,要真正体现全新的功能提升。


三是探索龙头企业带动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协作引领、产品辐射、技术溢出等核心作用,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创新服务,带动产业链整体跃升。龙头企业要有共赢意识、宽广胸怀,对中小微企业真正开放服务,带动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发展。


四是探索多元主体协同模式,以科学机制推动多个创新主体有机互动、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以联盟方式合力推进综合体建设。对上述做法,各地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学习借鉴,做到举一反三,不断探索创造切合实际的新方式。





要素配置要更加集中,以不断提升综合体创新资源的集聚度。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集聚创新资源越多,服务功能就越强,就越有能力解决产业创新各种问题。


一要整合一批创新资源,引导区域内单体性、零星化的创新机构有机联动和创新资源系统集成,加强产业链上的技术、成果、人才、资金等要素优化整合,注重发挥龙头企业对上下游产业创新资源的整合功能,推动创新载体物理集聚和机制融通,推动各主体相互赋能、资源共通、设施共享、价值共创,形成创新要素规模效应和聚合反应。


二要下沉一批创新资源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创投机构与各类创新研发机构建立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机制,引导并支持省内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依托综合体下沉创新资源。特别要加强优质创新资源对县域综合体建设的下沉式、订单式、对接式精准服务,鼓励省内对口协作的县市通过在杭州、宁波等大城市建设科创飞地、人才驿站等方式链接紧缺创新要素,深化科技帮扶,破解区域创新资源短缺瓶颈,推动综合体建设区域协调发展。


三要引进一批创新载体下大力气、多渠道汇聚各类高能创新资源,特别要引进全国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积极鼓励省外大院名所通过校地合作、龙头企业合作等模式,共建新型创新载体,发挥其服务浙江省重点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打开国际视野,主动拥抱全球化潮流,积极参与国际创新合作,谋划开展离岸创新孵化活动,主动融入长三角科创一体化,加强与省外乃至国际创新平台的合作联动,揽四方菁华,纳八面来风。





服务功能要更加贴身,以不断提升综合体与产业结合的紧密度。怎样评价和衡量综合体的功效?关键要看服务了多少企业,解决了多少创新难题,对产业转型升级有多大的撬动作用。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综合体的作用?关键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效果导向,找准服务的切入口和着力点。


一要着力解决企业需求难点问题。及时跟踪、深入摸清企业创新需求,建立企业需求数据库,加大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供给,支持广大中小微企业提升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组织创新、模式创新,提升自主研发、品牌创建、资本运作等创新活动的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精准、便捷、经济的创新服务。


二要着力解决产业升级痛点问题。制约产业升级关键是技术难题。各类综合体要对标国际同类产业技术新趋势,找准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的短板弱点,针对高端设备和工艺、高性能材料、关键零部件开展协作创新、联合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制约,发挥综合体策源产业创新的推动力作用。


三要着力解决公共服务堵点问题。众多中小企业在推动创新迭代过程中有很多共性需求。各类综合体要瞄准产业转型升级的共性需求,开展基础共性技术的研究,充实计量测试、人员培训、认证咨询、知识产权保护等公共服务功能,配套完善一体化支撑的孵化体系,切实降低中小微企业创新风险和成本。





运行机制要更加灵活,以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通畅度。构建简约高效的创新服务机制是建设综合体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把综合体建设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有力抓手,拆除阻碍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篱笆墙”,推动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一要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促进创新机构扎根产业。要深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人员科技创业政策激励力度,促进优质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与企业产业对接。要深化综合体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研发设计等创新机构企业化运作,实现优胜劣汰、提档升级,更好地实现市场效应、满足创新需求,构建机构与企业互利共生的良好格局。


二要完善多部门联动机制,强化公共服务集成功能。当前部门服务创新的政策、资源、平台分散管理,缺乏统筹联动,不能有效发挥整体效应,制约了支撑区域创新的公共服务能力。要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动科技、经信、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政策和服务集成,加快综合体相关政务事项开通网上办理、掌上办理,优化再造商事登记流程,把综合体打造为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窗口,促进省市县三级科技数据系统资源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让各部门的创新资源聚合起来,实现跨部门的创新资源联动。


三要完善跨区域共享机制,着力打破制约区域创新的行政壁垒。浙江省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呈现跨区域发展特征,虽然目前各个综合体主要为服务本地块状经济发展而建,但我们不能因此画地为牢,搞“关门主义”。要牢固树立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区域协同的理念,积极顺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湾区建设加快推进的新形势,立足当地、服务全省、影响全国,着力构建跨行政区域的综合体创新服务合作机制,促进科技平台、科学实验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发挥已有综合体对周边产业辐射作用。





生态系统要更具活力,以不断提升创新全链条的协同度。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打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首先就要聚焦产业创新主战场,加快打造一批能够有效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服务综合平台。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直接面向产业集群和广大企业,致力于打通创新服务“最后一公里”,是全省创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


一方面,要促进综合体相关主体密切联动加强政府、企业、高校院所、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等紧密合作。政府要积极有为,改革和创新服务管理方式;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着力提升创新能力;高校院所要主动参与,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金融机构要精准服务,积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中介机构要密切配合,提供精细化专业化服务,形成各类主体开放共享、协同共赢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为产业发展壮大提供充裕的“阳光”“雨露”和“土壤”。要紧紧围绕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要素链、服务链多链融合,根据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根据创新链完善要素链,叠加政府服务链,促使多链融合、同频共振,产生强大的整体效能,形成区域创新生态比较优势。


另一方面,强化综合体创新机构紧密协同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只有强化子系统间的协同效应和耦合效应,系统总体功能才会大大增强。要提高创新机构的组织化程度,通过股份制、理事会制、会员制等多种运作模式,将研发设计等创新机构有机组织起来,发挥综合体的整体效应。要提高创新机构的协作化程度,支持各类工程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企业研究院等协同创新,增加创新机构之间的学习交流,大幅提升综合体的总体能级。




进一步强化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的工作保障



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众多主体,必须加强指导、强化保障,多方联动、合力推进。


加强组织领导


省科技领导小组要加强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的组织领导,定期分析研究综合体建设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牵头协调、指导监督和考核评估作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同,根据职责分工,研究制定支持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的具体举措。市县党委、政府要切实负起主体责任,党政“一把手”要高度重视、直接推动,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形成上下“一盘棋”、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工作格局,确保综合体建设高效有序推进。


完善考核评价

坚持以服务企业和产业的绩效为核心依据,实行分类考核,充分考虑传统制造业、新兴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三个类别综合体差异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考评体系,引导不同类型的综合体各具特色开展建设。实施动态评价,将市、县产业综合体建设工作纳入年度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动态调整机制,用好考核评价结果。开展公开评估,引入第三方评估,对各地综合体建设成效进行年度评估,接受社会监督,督促各综合体加快建设进度、提升质量效果,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强化政策支持


完善财政专项激励资金竞争性分配支持政策,细化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实行绩效导向的资金拨付方式,突出对具体综合体的直接经费补助,突出对各地创建成效的奖励,原则上列入省级建设的综合体都给予一定支持,做到既保障公平性,又体现激励性。建立更加灵活的人才引入培育机制,在人才评价激励、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评价等方面多出新招好招,培养一批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本土人才,推动综合体成为智力集聚的高地。用好用足普惠金融系列政策,发挥各级创新引领基金等产业基金的定向引导作用,金融机构要为综合体建设提供精准金融服务。鼓励各地统筹新增用地计划指标、存量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特别是做好盘活的文章,做好原有厂房或用原有工业用地建设综合体的政策衔接,加强综合体的用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