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慈溪智慧谷·集聚科技资源 推动创新发展

慈溪智慧谷·集聚科技资源 推动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17/1/13

位于慈溪科教园区的中国科学院慈溪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一片忙碌景象。这个涵盖综合办公、研发、中试、住宿、餐饮等诸多功能的大型科技中心,将于2018年底建成。目前,中心位于科技路18号浙大网新慈溪智慧谷6号楼,拥有办公、研发和生产过渡用房1万平米,可以满足前期引进项目的需要。

坚持以慈溪市企业需求为导向,依托中科院科技成果资源和人才优势,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以突破重大产业核心技术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组织开展应用技术研发、中试产业化及高科技企业孵化,在致力于成为慈溪乃至长三角地区颇具影响力的开放式综合创新创业平台的路上,中国科学院慈溪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从未停止脚步。

搭建成果转化平台 补齐科技创新短板

“5年前,慈溪并没有这样专业的科研机构。”慈溪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回忆。成果难以“落地”,科研力量大量沉淀在科研院所,只对上级单位负责,缺少与企业之间的横向联系,这些是科技发展中最大的遗憾。当地企业面临着“很想升级,不差钱,缺技术”的困境,机构、人才一度成为制约慈溪市科技发展、企业转型的短板。

能不能在基础研究、企业和政府间构建一座“能走得长远的桥”?实验室有齐全的专业研究平台和人才,若能按照企业需求,组织不同团队进行项目攻关,企业获利后,再根据合同“反哺”中心,不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吗?

2012年下半年,在慈溪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科学院与慈溪市开展“院地合作”的计划逐渐成型,双方于2013年6月份正式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发起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慈溪应用技术与产业化研究中心。慈溪中心的成立,为促进中科院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对双方开展合作研发、成果转化、人才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推动慈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

作为慈溪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中心主要依托中国科学院各研究院所的技术和人才,同时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以服务地方传统优势产业和培育医疗器械、光电子和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发展目标,致力于成为长三角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集应用技术研发、中试产业化、高科技企业孵化、高端人才集聚及综合科技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

打通“最后一公里” 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不可否认,慈溪中心已经成为科技成果‘二次开发’的重要平台,成为解决科学家和企业家无障碍交流的重要桥梁。但是,目前中心也面临一些困难。”李懋峰在充分肯定中心进展的同时,也对中心存在的一些问题表示担忧。一方面,慈溪中心与中科院其他中心相比,层次相对要低一些(其他中心往往都由中科院和地级甚至省级人民政府共建),在政策支持、资源整合、人才引进等方面不具有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慈溪中心虽然已运行了三年左右,但硬件建设方面还明显滞后,过渡用房修缮进展缓慢,新园区才刚刚开工,严重制约了项目引进和入驻进程。此外,中心在体制机制方面也亟需创新和突破,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切实体现各方共建的“杂交优势”,为中心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今后,中心将立足于中科院相关院所,放眼于高等院校和知名企业,将那些更有技术含量、更具市场成长性和更适合地方发展的优质项目和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吸引到地方来。”李懋峰表示,今后不仅要积极引荐投资界、产业界和科技界的专家学者来中心开展交流与合作,还要积极引导地方企业家参与到中心各项工作中来,使中心成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成为企业家和科学家无障碍交流的重要平台,成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和创新创业人才的聚集地。

结合慈溪市的特色产业和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中国科学院慈溪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正以强劲有力的研发创新实力,打通重要关节,实施科技项目转移转化,支撑产业集聚发展与提档升级,为我市企业扬起科技风帆,乘风逐浪。

创新科企合作方式 铺就发展“高速公路”

自上而下推动合作,以“需求牵引,要素融合,协同发展”为基本原则,采用“人才+项目+资金+服务”运作模式,慈溪中心形成了一套以创新创业人才、重点产业化项目、政府资助资金和科技配套服务四者紧密结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为扎实推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心根据引入项目的应用领域、发展规模、技术水平等因素,采用一事一议原则,给予每个实体机构建设(启动)资金补助。为保障项目的持续发展,中心还设立了“中科院慈溪平台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平台内研发、孵化及产业化项目等。

目前,中心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并取得不错的预期效果,中心逐步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创新创业人才的聚集器和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

在公共科技服务方面,中心成为中科院首批STS计划(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浙江中心的重要示范性服务节点,并在慈溪成立了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医用金属材料分会植入材料与器械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医用金属材料分会慈溪市服务站,每年多次组织科研院所和地方企业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在科技项目孵化方面,慈溪中心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于2015年8月共同发起成立了慈溪生物材料表面工程中心,由“国家杰青”刘宣勇研究员担任负责人,2016年11月与浙江广慈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共建了生物医用材料联合实验室,共同推动高端人工种植牙的产业化工作。同年,由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杨辉研究员领衔的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技术团队来慈成立了宁波中科科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燃料电池催化剂及膜电极的研发、生产和应用工作,该公司获得了2015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特别贡献奖和2016年宁波“3315”计划”500万元经费支持,产品已销往东方电气、中科院等多家单位。中心还支持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宋世平技术团队成立了宁波纳智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同年获得2016年宁波“3315计划”500万元经费支持),支持中科院金属所杨柯技术团队成立了宁波森锋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支持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宋伟杰技术团队成立了宁波诗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合作的形式不断创新,合作的内容不断深化,不管是办公和产业化用房,还是人才引进、项目合作和科技企业孵化,合作的机制不断完善、体系不断健全、方式不断创新、层次不断深化、领域不断拓展、成效日益凸显。中心不仅要做好顶层设计,还要做好细化落实,不仅要开花,更要结果。”中国科学院慈溪应用技术研究与产业化中心主任李懋峰表示:中心花落慈溪,为慈溪市企业铺就了一条通往最前沿科技成果、高端创新资源的“高速公路”。

汇聚各路有志之才 全力孵化高新企业

遍栽梧桐引凤来,各路有志于产业化的人才,向慈溪中心汇聚。依托中科院的资源优势,慈溪中心积极引进各类创新创业人才。

在纳米催化剂研究上有着丰富经验的邹亮亮博士把慈溪中心当作新的事业起跳点。“将纳米催化剂产业化,填补国内空白”是他的想法,而在慈溪中心的宁波中科科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恰好可以实现他的理想。2015年,邹亮亮毅然来到慈溪中心,挑起了燃料电池纳米电催化剂工程化与产业化项目团队核心成员的重担。“慈溪位于长三角地区,拥有较强的辐射能力。而且慈溪的经济基础好,企业资源多,这对实验室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2016年9月,他的妻子和1岁的孩子也来到了慈溪。“我们计划在这里定居,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研发和产业化工作中。”

今年31岁的钱仕博士也是第一批入驻慈溪中心的项目团队核心成员,主要从事高端人工种植牙的研究。“如今,国人对国产医疗器械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过分迷信进口产品,但实际情况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部分医疗器械并不比进口的差。比如,某国际知名医疗器械公司十几年来一直委托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代工。”钱博士表示,自己想通过科学研究,结合实际情况,提升国产医疗器械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国产医疗器械的产业化进程。

已在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负责部门工作近两年的李懋峰,于去年8月来到慈溪中心。他说,制约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应用的最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没有好的“红娘”,而是因为缺少好的“新娘”,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要为市场这个“新郎”所接受,往往需要一个“二次开发”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借助多方资源来实现。在慈溪之前,李懋峰已在科技产业处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近十年,主要负责研究所与地方政府、企业的项目合作、研发创新平台以及投资公司管理等工作,并在科技、产业、政府和金融等领域积累了很多人脉和资源。

“引人容易留人难,人才要引得来,更要留得住。我们不仅要把优秀的人才吸引来,还要让他们安下心来,扎下根来。”这是李懋峰常说的一句话。为此,慈溪中心积极改善入驻团队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配备了部分运动和健身器材,并对屋顶露台进行了绿化,旨在为工作人员营造健康、活泼、积极、进取的创新创业氛围。

如今,中心引进的各项目单位拥有具有博士学位工作人员20余名,这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集聚为慈溪市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