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潘云鹤:建设智能城市,企业需要有市长视野(上篇)

潘云鹤:建设智能城市,企业需要有市长视野(上篇)

发布时间:2014/7/8

在2014年浙大网新集团迎新年会上,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网新的创始人潘云鹤院士作为重要嘉宾,发表了近60分钟,题为《中国的智能城市和城市大数据》的精彩演讲。演讲中,潘院士引用国内外大量的背景资料,让在场嘉宾重新认识了“智能城市”的定义,并看到中国的智能城市建设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



而当中国出现大批城市集体迈出智能城市建设的脚步,IT产业纷纷踏歌而行的现象时,潘院士又以学者的眼光观察和思考,警示大家:中国建设智能城市要符合国情,企业需要有市长的视野。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还有很多企业并没有认识到大数据、特别是城市大数据的重要性,而它们将在未来大有可为。


诸如此类的种种观念,无疑给大家带来很大启发,也为网新绿色智慧城市战略的发展明晰了方向。


正文:


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来参加网新集团2014年迎新年会。亲眼看到网新这12年来,为中国、浙江,尤其为杭州的信息化事业和经济结构调整做出了独有的贡献,我心里感到很高兴,也衷心为网新12年来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


今天和各位探讨的是当前也是全世界面临的新的发展趋势,就是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国工程院称之为智能城市的建设。我今天探讨的题目是《中国的智能城市和城市大数据》。


智慧城市的源起与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四大技术


大家都知道,智慧城市是IBM公司在2008年提出的,他们称之为“Smart City”,实际上它的内含是3I,即度量、联通、智能。IBM提出这个概念后,将目标“落实”到了公司的“解决方案”,包括智慧的“交通、医疗、政府服务、监控、电网、水务”等等。

IBM提出概念不久,美国总统奥巴马就马上接见了IBM的总裁,公开肯定智慧城市和智慧地球的理念。到了2012年12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编者注: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发布的《全球趋势2030》指出,对全球经济发展最具影响力的有以下四类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和制造技术、资源技术及健康技术。实际上不管是第几次产业革命,都逃不出这些技术范围,其中“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中的主要内容之一。





根据这些报告以及基于对国家自身发展的分析,美国将智能城市的建设重点放在了信息基础设施、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智能应用建设上。


IBM十分关注中国,在他们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一年后,就发布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量身打造了六大智能解决方案:“智慧电力”、“智慧供应链”、“智慧银行”、“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交通”。这些“智慧”方案,已经陆续在我国许多城市展开。而根据2013年我国智慧城市的投资结构来看,排在前四大的分别是智慧交通、平安城市、智慧医疗、智慧建筑,这与美国智能城市建设重点不尽相同。


如今,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工信部、科技部等,以及各市政府都非常重视“智慧城市”的建设。根据发改委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底,已有超过230个城市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合计计划投资将超过2万亿元。

信息世界的崛起与三元世界的互动


为什么Smart City会成为全球城市的热点?


我们说,世界原本是两元世界,分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物理社会。而近50年来,信息力量的迅速壮大,已长出除物理世界(P)、人类社会(H)两极之外的新一极:信息世界(C)。


信息世界的壮大,最早是由人类发明的书籍、交流、媒体以及计算机带来的,后来互联网、移动通讯和搜索让信息能够互联互通,但此时信息还没有脱离人;如今,传感器和物联网的发明,使更多的信息来源于物理世界,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信息汇聚和膨胀的速度越来越快,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还将走进大知识时代。


CPH这三极中,任何二极的互动,都可以对第三极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实际上,对智慧城市而言,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使新一代传感器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工程技术知识融入城市的各系统,形成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城市管理和服务的升级发展,由此将迎来城市发展的新时代。简言之,智慧城市就是运筹好CPH三元空间,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市民的生活品质。

智能城市的中国特色


中国对智能城市的定义,是城市建设者经过深入思考后确定下来的。早在2010年秋,中国对智慧城市定义还是“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而到2011年5月,智慧城市的定义变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汇聚人的智慧,赋予物以智能,使汇集智慧的人和具备智能的物互存互动、互补互促,以实现经济社会活动最优化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


为什么会有这样变化?曾经,一个城市的市长在仔细参观某信息公司对各种“智慧系统”的介绍后,失望地评价:“你们的智慧城市没有市长的视野”。


为什么市长会这么说?大家可以看到下方这张图。绿色的线是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他们基本都是在完成城镇化和工业化后,再来进行信息化的,而中国城市智能化的独特本质是信息化、城镇化、工业化的三者交融。




智能城市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机遇,因为中国有强大的市政管理力量。智能城市也恰好与中国的管理结构相吻合。对于中国强大的市政组织力量,智能城市是个极妙的抓手,在推动城市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大有用武之地。由此可知,智能城市在中国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优势。


因此,“智能城市”的中国定义,已基本不同于IBM的“Smart City”:他们想做的是城市IT的smart系统,而中国则需要构建的是智能发展的城市,要将中国新型城镇化、深度信息化和工业化升级深度融合。


于是,大家认为,“Smart”一词不适用中国特色的发展,“Smart”本意是机灵的、聪明的,而对应“智慧”一词的英文应该是“wisdom”,建议用“智能城市”概念代之,即“Intelligent city“,简称“iCity”。